“我們要知道世界上事情,本極易為。有不易為的,便是困于歷史的勢力——習慣。我們倘能齊聲一呼,將這歷史的勢力沖破更大大的聯合,遇著我們所不以為然的,我們就列起隊伍,向對抗的方面大呼?!?/div>
14小時前
互動:1
這是篇答問的理論探討文章,對于理論原著思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閱讀。
14小時前
互動:2
對照檢查,對號入座,照照鏡子……這些標準絲毫沒有過時
2025-07-01
互動:51
科倫泰《新婦女論》第三章
2025-07-01
互動:6
人的社會實踐,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,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,階級斗爭,政治生活,科學和藝術的活動,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。
2025-07-01
互動:18
中國的男子,普通要受三種有系統的權力(指政權、族權、神權——編者)的支配,……至于女子,除受上述三種權力的支配以外,還受男子的支配(夫權)。
2025-07-01
互動:14
本文原刊于《開放時代》2016年第2期,譚同學譯
2025-07-01
互動:7
本文原刊于《現代中文學刊》2023年第3期,遠讀版轉自“現代中文學刊雜志”公眾號。
2025-07-01
互動:6
冷戰發動者的美國指控斯大林,不過是21世紀伊拉克“洗衣粉”事件的預演,而凱南扮演的角色就是手持白色粉末試管的人。
2025-07-01
互動:9
文章最震撼處在于揭示“自愿上鎖鏈”的現代性悖論。當“憤怒的孔乙己”們把釘釘提示音聽作鞭哨,當“子珩墨”筆下西裝革履的牛馬將KPI奉為圭臬,勞動異化已完成從肉體規訓到精神殖民的飛躍。韋辰借用《紅樓夢》“亂烘烘”的判詞,道破了這種異化審美如何通過"芯篇"植入完成自我馴化——這已不僅是經濟剝削,更是文學敘事層面的精神閹割。
2025-06-30
互動:24
馬克思認為,資本主義通過將工作工具化為謀生手段,從而使人類異化于其“類本質”(species-being),構成對人的去人性化過程。本文的研究進一步表明:這種“去人性”的感覺,雖然根植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與強制性控制,但最深刻的體驗卻往往出現在——工人意識到自己在他人眼中“不再是人”的那一刻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種感覺可能映射出一種被排除在“涂爾干式有機團結”之外的體驗——即那種理想狀態下,基于勞動
2025-06-30
互動:12
多項調查表明,當地居民普遍不信任政治體系,并感到政治上毫無力量。通過民族志方法,本文指出:曼斯菲爾德鎮的許多居民已逐漸形成一種信念——現行的代議制民主制度深受腐敗侵蝕。
2025-06-30
互動:13
在越南現行的教育體制下,教師是一個受到學校這個教育系統的基礎、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直接剝削和壓迫的無產階級職業。
2025-06-30
互動:11
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。他們最肯學習,最少保守思想,在社會主義時代尤其是這樣。
2025-06-30
互動:13
作者韋辰,系江西省《資本論》研究會研究員;來源:昆侖策網
2025-06-30
互動:20
科倫泰《新婦女論》第二章
2025-06-30
互動:8